融智汇川—专注于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
在线留言
返回首页
为企业赋能,助力成长
Empower enterprises and help them grow
热点资讯
资讯分类
关于印发《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(2024—2030年)》的通知
来源: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| 作者: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| 发布时间: 2024-06-24 | 220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川办发〔2024〕30号


各市(州)、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,省政府各部门、各直属机构,有关单位:

《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(2024—2030年)》已经省政府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


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

2024年6月23日

 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(2024—2030年)




 

 

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(2024—2030 年) 


目   录

 

 

前  言   4

一、规划背景   5

( 一) 发展现状    5

( 二) 存在问题     8

( 三) 发展形势    9

二、总体要求   1 1

( 一)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       1 1

( 二) 发展目标       12

三、主要任务   14

( 一) 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       14

( 二) 加快重点区域设施建设       15

( 三) 提升充电行业发展水平       18

( 四) 加强科技创新与示范引领       19

( 五) 提高电力保障和服务水平      21

( 六)强化安全管控能力      22

四、保障措施   23

( 一) 坚持规划引领      23

( 二) 完善市场机制      23


 

( 三) 强化要素保障      23

( 四) 加强组织保障      24

五、环境影响评价   25

( 一) 环境影响分析      25

( 二) 环境保护措施      26


 

 

 

前   言

 

 

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( 换) 电服务 , 是电动汽车推 广普及的必要配套设施 。 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是促进电 动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 , 是推动能源消费转型、新 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 , 是践行 “ 四个革命 、一个合作 ” 能源 安全新战略的生动实践 , 是落实党中央 、国务院加快绿色低碳发展 决策部署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 。 党 中央 、国务院高 度重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 ,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« 关于进一步构 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» , 提出构建覆盖广泛、规 模适度、结构合理、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 。

“ 十三五 ” 规划实施以来 , 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 、国务 院决策部署 , 以 “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、绿色出行 ” 为 目标 , 按照 “ 车桩相宜、适度超前 ” 的原则 , 推动全省充电基础设施科学有序 发展 , 有效保障省内 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 。 未来 , 全省充电基 础设施将从规模覆盖的培育期逐步迈入提质增效的成长期 。 为加 快我省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 , 组织编制«四川省充电基础 设施发展 规 划» , 明 确 发 展 目 标 和 主 要 任 务 , 规 划期 限 为 2024— 2030 年 。


 

一、规划背景

( 一) 发展现状

四川位于中 国西南部 , 地处长江黄河上游 , 素有“ 天府之国 ” 美誉 。 全省面 积 48. 6  万 平 方 公 里 , 与 重 庆、贵 州、云 南、西 藏、青  海、甘肃和陕西等 7 省( 自 治区、直辖市) 接壤 , 辖 21 个市( 州) 、183  个县( 市、区) 。 作为中 国发展的战略腹地 , 四川正大力推进成渝  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 , 深入实施“ 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 区共兴 ” 发展战略 ,2023 年末 , 全省常住人 口 8368 万人 , 呈净流入态势 , 常  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9. 5% ꎻ 地区生产总值( GDP) 60132. 9 亿元 ,  人均 GDP 突破 7 万元 。

表 1    四川省近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

 

年份

地区生产总值

( 亿元)

年末常住人口

( 万人)

人均地区生产总值

( 万元/人)

2019

46615 . 8

8375

5 . 6

2020

48598. 8

8367

5 . 8

2021

53850. 8

8372

6. 4

2022

56749. 8

8374

6. 8

2023

60132. 9

8368

7. 2

 

在国家新能源汽车( 含电动汽车) 支持政策的推动下 , 人民群 众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 ,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 用迅速发展 。 “ 十 四五 ”期 间 , 四川省大力实施“ 电动四川 ”行动计 划 , 电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、渗透率① 逐年攀升 ,2023 年底数量达

 

①     电动汽车渗透率=一定时期内电动汽车增量/汽车增量 。


 

89. 63 万辆 , 年均增速 71 . 3% , 年均渗透率为 20. 9% 。

 

图 1    2021—2023 年全省电动汽车发展情况

充电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 。 全省现 已建成投运充电桩 32 万台、额定功 率 533 万 千 瓦 , 分 别 较“ 十 三 五 ”末 增 长 8. 2  倍、3 . 7 倍 。 2023 年 , 全省充电基础设施月均充电量 2 亿千瓦时 , 月 充 电量 多次位列全国前三ꎻ年平均时长利用率②  7. 8% , 年平均功率利用 率③ 3 . 99% , 年最大瞬时功率利用率④ 28. 17% , 现有充电基础设施 已基本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 。

 

②    年平均时长利用率=年充电总时长/ ( 充电桩枪口数×24 小时× 365 天) ,反映充电基础设施 年内总体运行情况 。

③    年平均功率利用率=年充电电量/ ( 充电桩额定功率×24 小时× 365 天) ,反映充电基础设施 年内总体使用效率 。

④    年最大瞬时功率利用率=年最大瞬时使用功率/充电桩总额定功率 ,反映充电基础设施建 设冗余度 。


 

 

 

图 2  2020—2023 年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情况

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初具雏形 。 以 “ 四 向八廊 ” 战略性综合交 通走廊为重点 , 高标准推动既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全 覆盖 , 城际快充网络初步形成 ꎻ 以 “ 两区( 办公区、居住区)、三 中 心 ( 商业中心、工业 中心、休闲中心) ” 为重点 , 以城市道路交通网络 为依托 , 形成快慢结合的城市充电网络 , 核心区域服务半径达 1. 7 公里ꎻ结合城镇化推进工 作 , 以县级城市公共直流快充场站为重要 场景的农村充电网络加快建设 。

充电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 。 省级充电基础设施监管平 台 建 成 投 运 , 汇 集 充 电 运 营商 934 个 、充 电 站 5793 座 、充 电 桩 71096 台 , 有效促进了不同平台、企业间信息数据整合 , 基本实现 了 省 内充 电 基 础设 施互 联 互 通 。 推 广应 用 “ 川 逸 充 ” 应 用 软 件 (APP) , 范围覆盖大型商超、驻车换乘(P+R) 停车场、公园景区、高


 

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 , 初步实现 了 一个 APP 畅 行全四川 。

充电基础设施政策持续完善 。 不断优化充电基础设施顶层设 计 , 相继 出 台 系列政策 , 涵盖规范充电市场管理的市场准入 、审批 手续、建设标准、运行维护等建设运营制度和激发充电行业活力的 电价支持、建设补贴等激励政策 , 形成良好的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环 境 ꎻ 指导地方印发区域内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、工 作方案 , 促进 充电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、合理布局、有序发展 。

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应用成果丰硕 。 在全国率先推出居住区充 电基础设施 “ 统建统服”⑤建设运营模式 , 建成 “ 统建统服 ” 小 区 634 个、充电桩 7000 余台 , 解决近 3 万辆私家车充电难题 。 提前布局 车网融合互动技术 ,2023 年充电基础设施参与需求侧响应 7 次、最 大响应能力达 81 万千瓦 。 推动成都市建设全国首创的 “ 路侧充电 +储能平急两用基础设施 ” , 支持宜宾市建设全国重卡换电应用试 点城市和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 。

( 二 )存在问题

总体来看 , 四川已形成规模超前、覆盖广泛、高效便捷的充 电 基础设施体系 , 但着眼未来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 , 依然存在 一 些薄弱环节 。 整体发展布局不够均衡 。 截 至 2023 年底 , 成都平原 和川南经济区充电基础设施 占全省比例超 90% , 其中 63% 集中在

 

⑤   统建统服 :指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在居民小区统一规划设计、建设施工、运营维护充电 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 。


 

成都市 , 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集中化发展明显 , 经济发展较差的地 区 布局不足 。 城市内部主要集中在主城区、核心商圈等 , 城区边缘和 农村地区则布局较少 。 农村现有公共充电桩仅 9000 余台 , 乡镇覆 盖率不足 40% , 与 国家要求的全覆盖目标差距较大 , 充电基础设施 市场化发展布局与基础保障性需求存在差距 。 居住区建桩仍有瓶 颈 。 截至 2023 年底 , 我省尚未出台居住 区 的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指 导政策 , 部分城市老旧小 区 因供电设施容量不足、权属复杂、安全 管理责任不清晰等原因 , 充电基础设施安装难 ꎻ 部分新建居住区未 落实 100% 预留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条件和配变电设施增容空间等 要求 。 行业良性发展能力有待提高 。 一方面 , 市场竞争初期 , 充 电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考虑 , 重建设轻运营 , 部分充电桩无效闲置、损坏难修复、利用率低 。 另 一方面 , 大部分 充电基础设施盈利模式单一 , 仅通过收取服务费获取收益 。 受公 用充电车位被燃油车 占用、高速公路等特殊领域建设运营成本高 等情况影响 , 全省大多数充电基础设施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 态 , 行业总体盈利能力不足、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 。

( 三)发展形势

当前 , 全国电 动 汽 车 进 入 市 场 驱 动 的 加 速 发 展 新 阶 段 , 预 计 2030 年全省电动汽车渗透率将达到 45% , 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 全面增长 , 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覆盖率将持续提升 。 为 满 足人民群众清洁化、智慧化、便捷化的出行需求 , 未来电动汽车用 户 的充电需求将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 , 充电基础设施发展


 

也将从扩大规模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 , 对充电速度、安全保障、服 务质量、智能化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 。

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将成为主要增长点 。 随着电动汽车技术加 速发展 , 电动汽车驾乘体验持续提升、购置成本逐步降低 , 私人电 动汽车增长明显 ,2023 年全省新增电动汽车约 34 万 台 , 其中私人 电动汽车占 比约 80% 。 未来 , 在政策引导、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的 驱动下 , 私人电动汽车将持续高速增长 , 成为未来交通电动化规模 化发展的重要领域 。 综合考虑充电便捷性、经济性等因素 , 私人电 动汽车用户普遍期待拥有私人桩 , 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将迎来爆发 式增长 。

特殊领域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需求将进一步释放 。 随着超级  快充、大功率电池等技术的迅速发展 , 充电效率大幅提升 , 与加油  时长基本相当逐渐成为现实 。 在高速公路、旅游公路沿线服务区 、 机场和高铁枢纽站等特定领域和场景 , 电动汽车用户对于快速充  电的需求更为强烈 , 超级快充等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  广泛 。

车网融合互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 。 充电基础设施作为电  动汽车与电网之间信息和能量交互的纽带 , 通过智能有序充电、双  向充放电等形式 , 参与削峰填谷、虚拟电厂、聚合交易等应用场景 , 有效平衡电动汽车充电和电力系统调度需求 , 提升电网调峰调频 、 应急响应能力 。

行业发展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 。 未来 , 充 电基础设施发展


 

一方面需要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 , 另 一方面需要提高充电基础 设施利用率水平 , 提升 自身盈利能力 。 在国家 “ 鼓励地方建立与服 务质量挂钩的运营补贴标准 ” 政策引导下 , 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 也将进一步优化场站布局 , 提升场站运维管理水平 , 推动行业良性 发展 。

二、总体要求

( 一)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
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 , 贯彻 “ 四 个革命、一个合作 ” 能源安全新战略 , 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 , 立足新发展阶段 , 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 , 积极融入和服 务构建新发展格局 , 按照国家关于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决策部署 , 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 ,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 用 电动汽车需要 , 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现代化基础设施 体系建设 。

统筹谋划 、因地制宜 。 省级层面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 体系为重点 , 加强顶层设计 , 科学确定发展 目标和发展路径 。 市级 层面按照 “ 自 ( 专) 用充电为主、公用补电为辅 ” 的思路 , 合理规划 空间布局、建设规模、发展时序 。 市场主导、政府引导 。 突 出 企业 主体地位 , 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充分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 , 促 进行业多元化、规模化发展 , 形成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 市场 。 强化政府引导作用 , 完善政策体系 , 营造充电基础设施发展 的 良好环境 。 均衡发展、突出重点 。 进一步完善充电网络 , 优化设


 

施结构 , 提升服务质量 , 规 范 运 营 管 理 , 促 进 各 领 域 高 质 量 发 展 。 围绕电动汽车下乡和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热点、难点 问题 , 健全管理制度 , 压实各方责任 , 推动重点领域充电基础设施 加快发展 。 科学管理、创新融合 。 建立健全管理机制 , 加强充电基 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 , 守牢安全底线 。 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数字 化、智能化、融合化发展水平 , 鼓励充电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 , 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与智慧交通、智慧能源融合发展 。

( 二 )发展 目标

加快推动城市智能有序充电基础设施布局 , 稳步提升农村地 区充电基础设施覆盖 , 全面补齐居民小区充电基础设施短板 , 加速 形成城市面状、公路线状 、乡村点状的充电网络 ꎻ 推广先进技术研 发和智能化产品应用 , 完善标准规范 , 强化市场行业管理 , 全面提 升服务质量效率 , 形成共享开放、经济便捷、安全可靠、竞争有序的 充电服务体系 。 2025 年底建成充电基础设施 86 万台 , 额定功率达 到 1300 万千瓦ꎻ2030 年底建成充电基础设施 293 万 台 , 额定功率 达到 2956 万千瓦 , 基本建成覆盖广泛、规模适度 , 结构合理、功能 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 , 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绿色出行充 电需求 。

表 2  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目标

 

 

 

市(州)

2025 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目标

2030 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目标

公共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万千瓦)

私人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万千瓦)

公共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万千瓦)

私人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万千瓦)

合   计

131989

791. 9

726259

508. 4

170765

1024. 6

2759529

1931. 7

 


 

 

 

市( 州)

2025 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目标

2030 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目标

公共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 万千瓦)

私人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 万千瓦)

公共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 万千瓦)

私人充电

桩数量

( 台)

额定功率 ( 万千瓦)

成都市

70254

421 . 5

480475

336. 3

71314

427. 9

1905051

1333. 5

自贡市

2119

12. 7

4478

3 . 1

3413

20. 5

15568

10. 9

攀枝花市

1436

8. 6

7271

5. 1

2313

13 . 9

25278

17. 7

泸州市

4064

24. 4

16415

11 . 5

6548

39. 3

57066

39. 9

德阳市

5286

31 . 7

29569

20. 7

8516

51 . 1

102797

72. 0

绵阳市

6308

37. 8

36404

25. 5

10161

61 . 0

126561

88. 6

广元市

2373

14. 2

5611

3 . 9

3823

22. 9

19506

13 . 7

遂宁市

1793

10. 8

9905

6. 9

2888

17. 3

34434

24. 1

内江市

3245

19. 5

13489

9. 4

5227

31 . 4

46895

32. 8

乐山市

4472

26. 8

28717

20. 1

7204

43. 2

99836

69. 9

南充市

6014

36. 1

17207

12. 0

9687

58. 1

59821

41 . 9

眉山市

3187

19. 1

9449

6. 6

5134

30. 8

32849

23. 0

宜宾市

6327

38. 0

29951

21 . 0

10192

61 . 2

104127

72. 9

广安市

2304

13 . 8

8038

5. 6

3711

22. 3

27944

19. 6

达州市

3587

21 . 5

5715

4. 0

5779

34. 7

19869

13 . 9

雅安市

1807

10. 8

3951

2. 8

2911

17. 5

13735

9. 6

巴中市

1701

10. 2

4847

3. 4

2740

16. 4

16852

11 . 8

资阳市

2908

17. 4

14124

9. 9

4684

28. 1

49103

34. 4

阿坝州

858

5. 2

92

0. 1

1383

8. 3

319

0. 2

甘孜州

420

2. 5

92

0. 1

676

4. 1

319

0. 2

凉山州

1528

9. 2

459

0. 3

2462

14. 8

1597

1 . 1

 


 

三、主要任务

( 一)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

建设结构完善的城市充 电 网络 。 以 “ 结构合理、功能完善、优 质高效 ” 为 目标 , 围绕 “ 两区 ” “ 三中心 ” 等重点区域 , 补强补齐城市 充电基础设施 , 推动城市充 电 网络从中心城 区 向城市边缘有序延 伸 , 实现各类停车场景全面覆盖 。 在城市道路沿线布局便捷高效 的 “ 公共快速充 电 网 ” , 在居住区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、应急快 充为辅的 “ 智 慧 有 序 充 电 网 ” , 在 办 公区 鼓 励 建 设向 公 众 开 放 的 “ 专用共享充电网 ” , 在 “ 三 中心 ” 等 区域建设快慢结合的 “ 集中补 能充电网 ” 。 鼓励有条件的市( 州) 制定建设计划 , 在出租车 、网约 车、公交车、物流车、工 程运输车等领域推广应用换电模式 。

建设快捷高效的城际充 电 网络 。 以 “ 四 向八廊 ” 综合交通走 廊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为主骨架 , 在高速公 路、重点旅游线路、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沿线适时布局充 电基础设施 , 有效满足电动汽车中长途出行需求 。 新建高速公路 服务区同步建设充电基础设施 , 既有高速公路服务区根据实际情 况进行升级改造 , 鼓励利用移动充电基础设施等方式提升高速公 路在节假 日 等特殊时段的充电服务保障能力 。


 

 

 

图 3  四川省城际充电网络示意图

建设有效覆盖的农村充电 网络 。 以 “ 全面覆盖、有效保障 ” 为 目标 , 加快建设农村充电 网络 , 推动与城市、城际充电 网络融合发 展 。 围绕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思路 , 推动充 电 基础设施逐步从城乡 融合片 区 向农村片区 延 伸 。 结 合乡 村 自 驾 游、农村居民出行等实际需求 , 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从国省干线向农 村公路延伸 ꎻ 在县级城市城区建设公共直流快充站 , 推动充电基础 设施从中心城镇向其他村镇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 、乡村旅游重点 村镇等区域延伸 。

( 二 )加快重点区域设施建设

全力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 。 加快制定居住区充电基


 

础设施管理指南 , 明确管理程序、优化支持政策 , 落实街道办事处 、 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管理机构责任和物业主管部门指导责任 , 建立  “ 一站式 ” 协调推动和投诉机制 。 新建居住区 , 压实建设单位主体责  任 , 严格落实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 , 固定车位 100% 预留充电基础  设施安装条件 , 满足直接装表接电要求 , 将充电基础设施安装要求  纳入建筑工 程设计方案审查、施 工 图审查、竣 工 验收及交付等环节  进行管理 。 既有居住区 , 将充电基础设施纳入老旧小区完善类设施  改造范围 , 因地制宜同步改造配套供配电设施 , 确不具备改造条件  的 , 鼓励通过 “ 统建统服 ” 、有序充电等方式满足居民充电需求 。

因地制宜推动县乡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 。 以县( 市 、区) 域 为基本单元 , 结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和配电网规划 , 制定县乡充电 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或工作计划 , 优化完善布局 。 优先在县乡企事 业单位、客运车站、商业建筑、公共停车场、普通公路服务区、对社 会开放的养护管理站 ( 道班、工区)、加油站等区域布局公共充 电 基础设施 , 鼓励采用单枪功率大于 60 千瓦的直流快充设备 。 对企 业投资意愿不高的偏远地区 , 鼓励利用乡镇( 街道)、社区 、国有企 业的办公场所土地 、变压器资源提供兜底充电服务 。 积极支持有 条件的地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 , 探索农村 地区充电基础设施推广普及新模式 。 2025 年 , 阿坝州、甘孜州、凉 山州实现充电站 “ 县县全覆盖 ” , 其余市实现充电基础设施 “ 乡 乡 全覆盖 ” , 全省农村地区公共充电桩数量达 2. 2 万台 , 充电桩额定 功率达 132 万千瓦 。


 

专栏 1  充电基础设施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

 

1 . 支持德阳市、南充市申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 , 打造不同类型、不同 场景的农村地区县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样板 。 申报国家级示范县数量不低于 1 个 。

2. 支持成都市、攀枝花市、德阳市结合农村地区资源和发展条件 , 围绕车网融合 互动 、园区重卡换电、光储充放(换)、旅游景区等典型模式和场景 , 申报充电基础设 施建设应用示范乡镇 , 因地制宜探索充电基础设施特色发展路径 。 申报国家级示范 乡镇数量不低于 2 个 。

 

优化升级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 。 以 “ 三 中心 ” 等建筑 物的配建停车场以及交通枢纽、驻车换乘等公共停车场为重点 , 推 动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迭代升级 。 在政府机关、企事业 单位、工业园区等内部停车场加快配建充电基础设施 , 新建停车场 配建比 例不 低于 20% , 既 有 停 车 场 到 2025 年 配 建 比 例不 低于 20% 。 在确保安全前提下 , 在具备条件的加油( 气) 站配建公共快 充和换电设施 , 积极推进建设加油 ( 气)、充换电等综合供能服务 站 。 结合城市公交 、出租、道路客运、物流等专用车辆充电需求 , 加 快在停车场站等建设专用充电站 。 结合游客接待量和充电需求配 建充电基础设施 , 到 2025 年 , 全省 A 级旅游景区、度假区电动汽车 充电车位不低于 10% ,4A 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电动汽车公共充电 区域 。 鼓励专用场站有序对外开放 , 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利用效率 。

积极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 。 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增 设施原则上采用大功率充电技术 , 对单桩功率低于 60 千瓦的既有 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 。 推广先进技术应用 , 在成渝间重要 高速公路服务区支持超充站建设布局 , 鼓励换电站应用试点 , 新增 换电站原则上应满足三类品牌及以上的电 动 汽 车 换 电 需 求 。 在


 

G5 京昆高速剑 门关、G0512 成乐高速眉 山、G4215 蓉遵高速富顺 、 G4217 蓉昌高速理县、G5515 张南高速营 山、G85 银昆高速光雾 山 、 S15 通广高速华蓥等 21 对以上服务区建设或改造快速充电基础设  施 130 台 以上 , 实现快速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 100% ꎻ 加快推  进经济干线、旅游干线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 。 实现周公  山至瓦屋山公路( S104、S308)、S541 荥经县五宪镇至龙苍沟景 区 、 G318 康定市至巴塘县城、G227 理塘至亚丁公路、G213 汶川县城至  若尔盖县城、G248 若尔盖县城至马尔康松岗镇 、巴 中光雾山诺水  河环线( 米仓大道、G347) 等 7 条主要干线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  施 100% 覆盖 , 新增充电基础设施( 单桩功率 60 千瓦以上)100 台 。

( 三)提升充电行业发展水平

持续强化行业规范管理 。 提升充 ( 换) 电技术创新与标准支 撑能力 , 执行国家、行业关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技术标准规 范 , 鼓励将智能有序充电纳入充电桩和电动汽车产品功能范围 , 加 快研究制定智能有序充电等地方或团体标准 。 加强充电基础设施 全生命周期管理 , 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生产制造、安装建设、运营维 护企业的准入条件和管理政策 , 以规范管理和服务质量为重点构 建评价体系 , 推动建立充电设备产品质量认证运营商采信制度 ꎻ 完 善充电基础设施运维体系 , 落实充电运营企业主体责任 , 提升设施 可用率和故障处理能力 ꎻ 明确长期失效充电基础设施的认定标准 , 建立健全退出机制 ꎻ 引 导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购买产品责 任保险 。 规范充电基础设施场站管理 , 统一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场


 

站标识 , 提升全省充电服务品牌形象 ꎻ 分月度向用户公示充电价格 ( 包括总的充电单价及电费、服务费分项单价) , 推动充 电 电费透 明化、充电服务费合理化发展 。

全面增强互联 互 通 能 力 。 持 续 优 化 省 充电 基 础 设 施 监 管 平 台 , 规范管理充电基础设施信息 , 统一信息交换协议 , 明确信息采 集边界和使用范围 , 推动公( 专) 用充电基础设施( 含居住区 “ 统建 统服 ” 充电基础设施) 全面接入 , 鼓励私人充电基础设施接入 , 促 进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 ꎻ 有效整合数 据 信 息 , 完 善 数 据 服 务、运行分析、行业服务评价考核等功能 , 为政府决策、行业发展等 提供支撑 。 持续完善 “ 川逸充 ” APP , 提高公共充电基础设施( 含公 用、对外开放的专用和私人共享等充电基础设施) 接入率 , 提升场 站定位精度和准度 , 拓展服务功能 , 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 。

大力提升行业良性循环发展能力 。 挖掘增值服务 , 鼓励在商 业地产、旅游景区、公路沿线等充电基础设施场站建设综合服务驿 站 , 配套提供车辆维修保养、娱乐休息、餐饮服务、洗车、特色产 品 销售等附加服务 , 提高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场站综合收益 。 探索获 取碳减排交易收益 , 鼓励开展电动汽车碳减排相关评估技术研究 , 推动电动汽车碳减排量尽早纳入碳交易市场 。 鼓励充电运营企业 与整车企业、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商业合作模式 , 提升盈利能力 。

( 四)加强科技创新与示范引领

提升车网融合互动能力 。 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基础设 施 , 新建充电基础设施原则上应采用智能有序充电基础设施 , 推动


 

既有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 。 大力培育车 网 融合互动新业态 , 加强车网融合互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 , 积极参与和推广应用国家 和行业相关标准 , 探索优化各类充电基础设施参与车 网 融合互动 的配套市场机制 , 争取在全国范 围 内率先开展车 网 融合互动规模 化试点示范 , 验证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的潜力 , 为 电力系统提供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 , 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 。

专栏 2    车网融合互动示范项目

 

1 .  成都市积极争创全国车网融合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城市 , 并围绕智能有序充 电打造“ 智充之都”,“ 智能有序充电+双向充放电”示范项 目超 10 个 。

2.  绵阳市、宜宾市分别推广应用“ 智能有序充电”或“ 双向充放电”示范项 目 10 个 。

 

探索多场景应用示范 。 探索推广车电分离模式 , 围绕矿场、港 口、城市转运等场景 , 支持布局建设专用换电站 , 促进重型货车和 港 口 内部集卡等领域电动化转型 。 结合地方 自 然资源禀赋 , 探索 开展单位、园 区、高速公路服务区“ 光储充放( 换) ”一体化示范应 用 。 在全省旅游风景大道等场景积极推广应用液冷超充等技术 , 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与旅游线路融合发展 , 提升游客低碳出行充 电 体验 。

专栏 3    多场景应用示范项目

 

1 .  重卡换电示范项 目 。 加快建设宜宾全国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( 重卡特 色类) 城市 ,建成重卡换电站 60 个 。 支持攀枝花市等具备条件城市适时申报电动汽 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 ,建设重卡换电站不少于 50 座 。

2.“ 光储充放( 换) ”一体化示范项 目 。 在成都市建成投运城市道路路侧“ 充电+ 储能”一体化平急两用基础设施项 目 10 个以上 。 在攀枝花市、凉山州等光照资源丰 富的市( 州) 建成投运“ 光储充放( 换) ”一体化示范项 目 30 个以上 。

3 .“ 桩”点文旅示范项 目 。 建设川藏南线暨理塘至亚丁公路高原绿色超充走廊 示范项 目 , 在新都桥、竹巴龙、八角楼、理塘、天全和 G227 桑堆等服务区建成超充站 不少于 10 个 。

 


 

 

鼓励新技术创新应用 。 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 , 打造车 、 桩 、网智慧融合创新平台 。 持续推进快速充( 换) 电、大功率充电 、 智能有序充电、无线充电、光储充协同控制等技术研究 , 探索建设  无线充电线路及车位 。 持续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性能 , 加强新  型动力电池 、电池梯次利用等技术研究和试点 。 推广普及机械式 、 立体式、移动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 。

( 五)提高电力保障和服务水平

推动配电网与充电基础设施协同发展 。 将充电基础设施配套 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配电网规划 , 适度超前编制配电网规划 , 因地 制宜、科学合理确定高压配电网容载比 , 适当提高中低压配电网供 电裕度 , 持续优化网架结构 , 不断提高承载能力 ꎻ 有序安排配 电 网 建设改造 , 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 程 , 不断增强电 网支撑能力 , 保障充电基础设施无障碍接入 。 推动配电网调度智能化和信息安 全防护系统建设 , 提升电网运行灵活性、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 , 增 强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的调控能力 。

提升供电服务能力和水平 。 开展不同场景下电动汽车充电负 荷密度分析 , 建立配 电 网可接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容量的信息发 布机制 , 引导充电设施合理分层接入中低压配 电 网 。 不断完善充 电基础设施报装接电绿色通道服务 , 在电网接入、增容等方面优先 服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 , 持续提升 “ 获得电力 ” 服务水平 。

支撑保障车 网 融合互动 发 展 。 进 一 步 完 善 电 网 需 求 侧 管 理 与 电力调 控 平 台 功 能 , 加 强 车 网 双 向 互 动 和 条 件匹 配 分 析 。 加


 

快完善车网融合互动配套并网、计量、保护控制与信息交互要求 和技术规范 , 研究制定关 口 表后的充换电设施独立计量方案 , 推 进用户 侧 具 有 分 时 计 量 条 件的 计 量 表 计 、双 向 计 量 表 计改 造 。 优化电 网结 算 机 制 , 支 持 车 网 融 合 互 动负 荷 聚 合 商 直 接 参 与 电 力 市场结算 。

( 六) 强化安全管控能力

落实安全监管责任 。 按照 “ 三管三必须 ” 要求 , 严格落实充电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各参与方安全主体责任 。 建立安全风险分级 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 , 确保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 。 压实电动汽车、动力电池和充电基础设施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 责任 , 形成边界清晰的全链条安全责任体系 , 建立火灾、爆炸等事 故责任倒查制度 。

提高安全管理水平 。 建立 “ 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 ” 的安全管理 体系 , 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和标准 , 推动安全管理 规范化、标准化 。 规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装、运行维护、充 电使 用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操作流程 。 推广充电基础设施保险制度 , 提升安全事故兜底保障能力 。

提升安全防范能力 。 鼓励电动汽车、动力电池、充电基础设施 生产和运营企业增加安全技术研发投入 , 提升安全技术水平 。 加 强线上实时监测和 自 动处置功能 , 充分发挥企业级平台安全预警 作用 , 推进跨平台安全预警信息交换共享 , 实现火灾、爆炸事故的 高效及早处置 。


 

四、保障措施

( 一)坚持规划引领

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 落实本规划 目标任务 , 制定各 领域工 作推进方案 。 各市 (州 ) 根据本规划和各领域工 作推进方 案 , 以县( 市 、区)为单位动态评估和滚动修编本区域充电基础设 施专项规划 , 科学预测电动汽车发展规模和充 ( 换) 电需求 , 分场 景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结构 , 分年度合理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发 展 目标 , 提升规划可操作性 。 充 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 空间总体规划 , 与 区域交通规划 、电 网规划等专项规划统筹协调 , 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 “ 一张图 ” 信息系统实施监督 。

( 二 ) 完善市场机制

2030 年前 , 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电基础设施用电免 收需量( 容量) 电费 。 结合市场发展情况 , 由市场主导 , 加强市场 监管 , 引导充电服务费维持在合理水平 。 支持充电基础设施运营 商聚合参与电力市场中长期交易、现货交易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 , 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平等参与市场交易的相关规则 , 充分 利用峰谷电价 、需求侧市场化响应等政策 , 引 导 用户 低 谷 时 段 充 电 、降低电动汽车用电成本 。 研究探索电动汽车和充( 换) 电场站 对电网放电的价格机制 , 引导用户尖峰时段放电 , 助力电 网 削峰填 谷 。 鼓励电动汽车使用绿电 , 参与碳市场交易 , 实现电动汽车应用 侧绿色用能 。

( 三) 强化要素保障


 

加大财政金融支持 。 争取中央资金支持 , 统筹安排省预算内 资金 , 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补贴 , 加大对车网融合互动等示范 类项 目 的补贴力度 ꎻ 探索建立基于运营绩效的补贴机制 , 补贴标准 与服务质量挂钩 ꎻ 通过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、引导地方产业 基金投入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充 电基础设施项 目 建设 。 鼓励各地政府采取地方财政补贴、财税减 免等政策 , 引导更多资源配置到充电基础设施领域 。 加强用地保 障 。 将充电基础设施及配套电网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 , 统筹考 虑建设用地和电力廊道 。 鼓励各地探索灵活 多 样 的 土 地 供 应 模 式 , 拓展供地渠道 , 降低用地成本 。 支持市、县以国有建设用地使 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 , 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 设 , 鼓励对充电基础设施场地租金实行阶段性减免 。 与其他建设 项 目 共用土地的充电基础设施项 目 可采取配建方式建设 。 鼓励利 用建设用地、城市边角余料地建设充电基础设施 , 短期不供应的储 备土地可临时利用建设充电基础设施 , 支持既有停车场、加油站等 区域增设充电基础设施和休息室、卫生间等辅助设施 , 增设充电基 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豁免清单统一管理 , 增设辅助设施简化用地 报批报建流程 。 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场站租期采用 10 年及以上期 限 , 降低运营企业用地风险 , 引导企业长期持续经营 。

( 四)加强组织保障

充分发挥省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机制( 以下简称推 进机制) 作用 , 统筹研究解决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中的重大事项


 

和问题 , 推进本规划实施、定期开展实施情况评估 , 适时进行调整 和修编 。 重大情况向省委、省政府报告 。 推进机制各成员 单位落 实责任分工 , 加强协同配合和对地方工 作的指导 。 压紧压实地方 政府主体责任 , 将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作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 务的重要着力点 , 建立由地方政府统筹 , 各地发展改革、经济和信 息化、财政 、自 然 资 源、住 房 城乡 建 设 、交 通 运 输 、商 务 、文 化 和 旅 游、市场监管、能源、消防救援等部门( 单位) 及电网企业紧密配合 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机制 , 统筹推进区域内充电基础设 施发展 。

五、环境影响评价  ( 一) 环境影响分析

本规划推动全省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 , 有效助力电动汽 车行业加快发展 , 加快汽车领域以电代油进程 , 提升汽车用能清洁 化、低碳化水平 , 促进清洁能源消纳 ,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 。 按照现状水平预测 , 到 2025 年和 2030 年末 , 全省充电基础设施月 均充电量增加约 3 亿千瓦时和 10 亿千瓦时 , 预计每月汽车油耗可 减少 2. 6 万吨和 8. 6 万吨 , 一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811. 4 吨和 2701. 9 吨 , 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减少 98. 8 吨和 329. 3 吨 , 氮氧化合物排放量 减少 30 吨和 100 吨 , 二 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7. 5 万吨和 25. 2 万吨 。

充电基础设施施工 期涉及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建设过程中 各种扬尘、噪声 、固体废物等 。 扬尘主要来 自 场地平整、基础施工 等 , 污染源较小 , 扩散范围小 ꎻ 噪声主要为施工 机械设备产生的作


 

业噪声 , 源强大多在 80—100 分贝 , 在夜间对施工 现场区域范围和 周 围约 250 米内的地区有影响 ꎻ 固体废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和施工 人员生活垃圾 。 总体来说 , 施 工 期 间 虽然会对环境产生一些局部 的不利影响 , 但充电基础设施施工 时间短 , 影响较小 , 施 工 完成后 不利影响将会消失 。

充电基础设施运营过程中不产生废气、废水、废渣等污染物 , 涉及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各类电气设备噪声、设备检修或场站 运营产生的固体废物等 。 电气设备噪声水平低 , 对周围声环境影 响较小 ꎻ 主要的固体废弃物为检修垃圾和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 , 预防和控制措施简单 , 对环境影响小 。

( 二 ) 环境保护措施

严格遵守«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» «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 约能源法» «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» 等相关法律法规 , 严格执行国家、省相关技术标准、设计规范和管理要求 , 加强对施 工及运营期环境影响的分析、预测和评估 , 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 。

施 工 期间 , 严格控制施工 车辆数量 , 减少汽车尾气排放 ꎻ 采取 洒水降尘 , 对原料堆场加盖篷布等措施 , 保证施工 场界外粉尘无组 织排放监控浓度小于 1. 0 毫克/立方米 。 项 目 施 工 原则上安排在 白天 , 采取必要的噪声隔离和控制措施 , 施 工 期噪声需满足« 建筑 施 工 场界环 境 噪 声 排 放 标 准» ( GB12523—2011) 的 要 求 。 加 强 固 体废物管理 , 及时安全处理建筑垃圾 , 生活垃 圾 由 环 卫 部 门 统 一 清运 。


 

运营期间 , 鼓励安装噪声源强较低的电气设备和充电基础设 施 , 并做好场站充电人员秩序管理 , 运营期间噪声控制在« 声环境 质量标准» ( GB3096—2008) 要求范围 内 。 检修设备产生的固体废 弃物分类放置 , 由环卫部门进行定期清运和回收 。

积极引导建立企业 自 主管理、政府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同步 运行的常态化环保监督预防机制 , 督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 业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及保障体系 , 主动接受各方监督 , 切实履 行环保责任和义务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