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
《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的通知
发改环资〔2025〕313号
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、生态环境厅(局)、住房城乡建设厅(委、管委、局)、交通运输局、能源局:
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,助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,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增长点,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生态环境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制定了《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。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抓好落实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
工业和信息化部
生 态 环 境 部
住房城乡建设部
交 通 运 输 部
国 家 能 源 局
2025年3月17日
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
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 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,助力重点 领域节能降碳,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增长点,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一、总体要求
热泵是一种高效能量转换装置,通过消耗少量电力将低品位热 能转化为高品位热能,可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用热需求,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。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,有助于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, 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增长点,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、加紧经 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。
经过各方共同努力,力争到2030 年,热泵生产制造和技术研 发能力不断增强,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水平提升 20%以上,大功率高 温热泵、高效压缩机、新型制冷剂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,热泵建筑 应用面积和热泵机组装机容量持续增长,热泵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显著提升,国际竞争优势不断扩大。
二、因地制宜加大热泵推广应用
(一)统筹推进建筑领域应用。鼓励在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推 广应用空气源热泵。因地制宜推动中深层地源、地表水源热泵规模 化应用,满足建筑采暖和制冷需求。加强清洁取暖供应保障,支持 选用地源、水源、空气源、余热源等类型热泵替代燃煤锅炉和散煤 燃烧。在学校、医院、宾馆、办公楼等公共建筑领域推广应用热泵热水器等设备,鼓励有条件的居住建筑安装使用热泵热水器,替代 燃气、电直热等热水装置。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不低于国家标准《热 泵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》的能效要求,逐步减少电辅 热装置使用。
( 二 )积极推进工业领域应用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、工业园区 等使用热泵装置回收工业废水、废气等余热资源制备高温蒸汽。结 合行业特点拓展热泵应用场景,用于石油化工行业蒸馏、精炼、分 解、聚合等工序供热,纺织印染行业染色、印花、定型等环节高温 加热,食品加工行业烘焙、烤制、蒸煮等加工环节供热,造纸、医 药等行业纸浆及药物材料加热烘干,建材行业陶瓷制品烤制等。
( 三 )扩大农业、交通运输等其他领域应用范围。加强热泵在 农业设施中的应用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热泵烤房替代经营性炉 灶及农业燃煤设施,用于农副产品、烟叶、药材、木材等烘干,减 少散煤使用。拓展热泵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场景,推动使用热泵解 决综合交通枢纽、轨道交通场段等交通基础设施及配套建筑供暖需 求,鼓励地铁列车、高速列车等利用热泵空调替代单冷空调和电取 暖设备。推动将热泵技术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热管理,提高动力电池 能量利用效率,提升汽车续航能力。
( 四 )开展存量低效热泵更新改造 。对投运 10 年以上的热泵 设备开展全面诊断和综合评估,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热泵设备。 积极推进存量低效热泵设备更新改造,通过更换压缩机、换热器、 控制装置等关键零部件,优化管道布局及输配系统,提高末端散热装置匹配度等方式,提升热泵系统能效水平。推动热泵与既有热源 集成应用,结合供热管网建设、可再生能源消纳等一体推进热泵系 统改造建设。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开展废旧热泵处置,提高废旧 热泵回收处理和加工利用能力。
三、推动热泵产业提质升级
(五)优化热泵设计和生产制造。推动热泵生产制造企业应用 虚拟仿真、人机工程等技术,提升热泵整机和关键部件设计水平, 推动热泵产品小型化和易安装化,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定制式供热、 制冷方案。通过工艺创新、部件集成、智能生产等方式,提高生产 效率和制造水平,进一步提升热泵产品性能和能效,拓展热泵产品 应用领域。实施热泵生产线绿色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减少生 产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,降低产品碳足迹。
( 六 )提升绿色低碳制冷剂产品供给。引导热泵生产企业加快 淘汰含氢氯氟烃(HCFCs)制冷剂,限控氢氟碳化物(HFCs)使用。 加大 自然工质、氢氟烯烃(HFOs)等新型低增温潜势(GWP)制 冷剂及其应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,提高新型制冷剂与热泵系统的 匹配度。严格控制热泵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制冷剂的泄漏和排 放。积极推动制冷剂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。
( 七 )提高运行维护专业化水平。推进热泵智能化运维管理, 加强热泵运行效率、能耗等数据监测分析,优化热泵运行调控能力, 着力提升低负荷工况运行性能。引导热泵生产企业由设备供给商向 系统集成商转变,健全安装、运维队伍与服务体系,切实提高热泵稳定高效运行水平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、研究机构等专业化力量, 编制热泵应用案例和服务指南,开展面向企业和用户的政策宣介、 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,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,增强热泵安装与使 用单位管理能力。
( 八 )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。加大冷热同源热泵、跨临 界二氧化碳热泵、大功率高温热泵等研发力度,推动多级循环及大 变压比压缩机、低成本高效膨胀装置、新型换热器等关键装置研发 取得重要突破。加快热泵低噪声、大容量、高能效、高效除霜等关 键技术攻关。鼓励热泵与太阳能、蓄热多能互补应用。支持热泵相 关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,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 系,打通热泵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、产业应用路径。
四、完善支撑保障体系
(九)加强热泵安装使用建设保障。支持将热泵技术应用纳入 地方供热规划。做好与热泵发展相关的余热资源、地热资源、水资 源、土地资源、配电网容量等评估,优化完善相关资源开发利用工 作流程,防止对水资源等造成污染和损害,禁止抽取难以更新的地 下水用于需要取水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 目。视情预留能源站用地、 热力管网用地、电网容量等热泵安装应用条件。加快提升配电网综 合承载能力和柔性智能调控能力,满足冬季热泵大规模用电需求。 加强低品位热源供给匹配,探索推进局域性余热共享网络、跨季节 储热设施等建设,提高热泵余热利用能力。
(十)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。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,充分发挥货币、信贷等金融政策导向作用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 支持,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,积极支持热泵推广 应用、更新改造等。落实好现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。鼓励相关单位 选用列入《绿色技术推广目录》《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》 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》等的高效热 泵技术和产品。研究将热泵相关项目纳入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 目支持方向。
(十一)发挥标准引领和支撑作用。实施好《热泵和冷水机组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》《热泵热水机(器)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级》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》等国家标准。开展建筑 采暖和生活热水设备能效评价方法研究,探索建立统一的建筑采暖 和生活热水设备能效标识体系。完善热泵绿色低碳设计、生产、测 评、安装、运行维护、回收拆解等全链条标准体系。推动建筑领域 热泵应用标准研究,明确不同建筑气候区热泵性能系数,加快提升 热泵性能要求。研究制定高温蒸汽热泵、自然工质制冷剂热泵等相 关技术标准。推动热泵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。扩大热泵产品能 效标识覆盖范围,研究在能效标识上增加制冷剂增温潜势(GWP) 等信息。
(十二 )深化热泵领域国际合作。充分发挥我国热泵产业资源、 技术、品牌优势,推动建立国际热泵产业合作平台,支撑全球能效 提升和电气化转型。推动规范国际热泵产品定义分类、热泵能效标 准及测试方法和标识认证等国际互认。鼓励热泵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。利用全球能效大会、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缔 约方会议、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》缔约方会议 等平台,推广我国优秀热泵技术和应用实践案例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自然 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农业农村部、 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,完善政策措 施,共同推动本方案实施。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出台热泵产业支持 政策,积极推动热泵项目建设。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体系和节能监管 体系作用,加强热泵产品质量、能效水平监管。推动建立热泵生产 者责任延伸制度,提高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,有效落实生产企业资 源环境责任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作用,建立供需对接渠道,加强 行业自律管理,规范企业市场行为。依托全国生态 日、全国节能宣 传周等重要平台,广泛深入宣传热泵应用实践,提升社会认知度和 认可度,为热泵产业发展和产品推广营造良好氛围。
咨询热线:138-8052-2077
服务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00-19:00
周六至周日 9:00-18:00